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网闻联播  >  纵横浙江  >  社会

文明城市闻书香

2019年09月16日 11:16:13   来源:平湖网  

  浙江在线-平湖网9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陶 冶) 【讲述人】屠珍荣,平湖市图书馆的忠实读者。

  【亲历故事】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的高度不在于建筑的高度,而在于市民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自觉和对知识的向往。当回忆起图书馆的变迁,今年80岁的屠珍荣娓娓道来,讲述了几十年来图书馆带给他文化精神上的享受。

  平湖图书馆的前身为平湖县公立通俗图书馆,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年),馆址在城隍庙东庑(大殿东侧小屋),当时的图书馆,无论是藏书数量,还是社会影响力,与现在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上世纪30年代起,图书馆搬到了东湖湖墩上,那时候小孩子不能办借书证,所以每到周末我就泡在图书馆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屠珍荣回忆道。屠珍荣所说的“湖墩”,即民国时期的“中山公园”,那时除了学校,图书馆便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看书是我的爱好,也成了我的精神寄托。”在知识的海洋里,屠珍荣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真正意义上的平湖图书馆成立于1956年。屠珍荣告诉记者,那一年经浙江省委文教委员会批准,位于解放路98号的平湖县图书馆(原朱家“小万卷楼”)成为全省首批县级公共图书馆之一。1959年,屠珍荣作为平湖中学第一届毕业生,被分配至当时的城关镇初级中学,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负责图书馆的“流动书箱”任务,让渴望文化的学生在学校里也可以接触到更多好书。

  1987年,屠珍荣被抽调到县教育局教育志办公室,编纂《学校沿革史》等教育志,图书馆便成了他学习知识、查找资料的宝库,馆内3万多册古籍,大部分都是平湖的乡土文献。“平湖图书馆就是一座知识宝藏。”屠珍荣说,不仅让他领略了中华千年文化之魅力,对他的编纂工作也大有裨益。1988年,位于城区百花路36号的图书馆建成,图书馆的面积和藏书渐成规模。

  自2000年屠珍荣退休后,他便有了充足的时间,每天都要去图书馆“打卡”。后来,屠珍荣又参与平湖史志、教育志等编纂工作,平时还经常去老年大学讲讲课。“这些都得益于在图书馆广泛而扎实的阅读,我没有上过大学,图书馆就是我真正的大学。”屠珍荣说。

  2006年,坐落于东湖景区东侧的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启用,场馆面积更大了,设施更齐全了,阅览室分布更趋细化合理。馆内还设置了少儿阅览室,让孩子从小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这让屠珍荣打心底里高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屠珍荣仍是图书馆的常客。屠珍荣也欣喜地发现,现在图书都有了“智能身份”,根据指示操作就能自助借还;而且扫描数字图书借阅机上的二维码,读者便可将书“借”到自己的手机上;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还能进行图书查询、图书续借等。

  图书馆服务阵地也在不断延伸,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农家书屋、城市书房以及汽车图书馆,将图书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每年举办的“全民阅读节”、农民读书会等活动达上千场,真正成为市民的精神文化家园。

  【逐梦历程】悠悠几十载,屠珍荣见证了平湖图书馆的变迁,也为有这样的精神栖息地和文化驿站感到幸福。与此同时,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体场馆不断兴起,上世纪90年代起,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1991年举办首届西瓜灯节,文艺创作空前繁荣。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近年来我市加快平湖文化名市建设,推进市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博物馆新馆、吴一峰艺术馆、“当湖十局”围棋会馆等新建、迁建项目。同时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平湖文化繁荣带来的巨大红利。

  

编辑:平湖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