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临海新闻网10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晓欣)原本“烂尾”的医院扩建工程再次启动建设、院内硬件设置不断完善、门诊大厅里慕名前来的面孔越来越多……最近半年多来,市一医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医院未来怎么规划?”“如何解决基层‘看病难’?”“医共体信息化又将如何建设?”这些都是市卫健局党委委员、市一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子华脑海里经常思考的问题。“罗院品德好,遇到事情总是把医院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在市中医院还是市一医院,只要和罗子华共事过的人提起他言语里总是充满了敬佩。
2016年是市中医院举步维艰的一年,医院发展缓慢、未来前景不明,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天层出不穷,这对于接掌医院不久的罗子华来说无疑是一个“烫手山芋”。但是他不服输,将压力化为了“两步进三步”的动力,以办公室为家,为扭转局势没日没夜地工作。上任伊始,他刚做完肾结石手术,医生反复说:一定要保证休息,而罗子华说:“医院里面事情多,我不来不行。”医院员工们看到他手术后第二天就拄着拐杖、挂着引流袋照常上班,既无奈又心疼。
门诊挂号率逐渐上升、中医院口碑越来越好、崭新的中医馆落成……仅一年时间,曾经岌岌可危的市中医院在罗子华的带领下成了古城里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
“医生大多都是为了别人的健康而牺牲自己的健康。当院长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累一点、苦一点都是应该的。”听到同事们戏称自己为“拼命三郎”时,罗子华这样说。
今年3月,罗子华被组织从市中医院调到市一医院。8月10日,台风“利奇马”席卷古城,市一医院迎来了建院以来最大的挑战:洪水不断涌入,地下室水位逼近警戒线,最关键的地下设备层即将被水淹没。罗子华果断指挥:“病人生命安全第一,必须守住设备层。”洪水水位不断上涨,在他的带领下,市一医院抢险队员们奋不顾身堆沙包、排积水,设备层保住了,设备始终正常运行。抢险救灾惊心动魄,罗子华坚守在医院三天三夜顾不上回家看一眼。洪水退去,8月27日晚猫狸岭隧道火灾又无情来临。接到通知后,罗子华第一时间启动重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迅速组织200多名医务人员到院着手救治工作,医院急救中心先后派出8辆急救车接运伤员。19时20分,第一辆救护车到达事故现场;20时04分救护车运来首批伤员;22时,医院共收治了17名伤员,台州市专家组到医院指导……生死关头,争分夺秒。在罗子华的指挥下,全院各项抢救伤员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医院员工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从市中医院到市一医院,罗子华的工作环境在改变,但是一颗“仁心”始终如初。担任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的3个年头里,他始终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听民声、传民意、解民疾,赢来不少人的赞誉。
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存在已久。乡镇卫生院院长出身的罗子华对此深有感触。为此,他秉承“让病人跑不如让专家跑”的行医理念,亲自带着医院的爱心巡回医疗队深入偏远山区,为百姓送医上门,了解群众最真实的医疗需求。邵家渡卫生院医生紧缺、河头卫生院中医需求大……小小的“流动医院”足迹踏遍了全市19个乡镇,收获了好评也带回了满满的信息。每次下乡回到医院,他顾不得稍作休息,就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做总结、想对策,不时翻动面前半摞高的笔记本,筹划未来如何更好开展基层服务工作。这些笔记本是罗子华多年的心血,上面整齐地贴满了各类医疗刊物的剪报,记载了各地卫生医疗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日夜耕作终结硕果,市影像中心向全市开放了,几分钟内就可以轻松查看各乡镇的影像报告单。老百姓遇到在当地卫生院难以处理的急难杂症再也不用干着急了,到市级医院就能开展进一步的详细检查,而这仅仅只是我市医共体建设的小小开端。
“老百姓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把事情做好了,对百姓、对医院才算是有交代。”对于罗子华来说,政协委员就是百姓的“传声筒”,时刻关注民生,为上级决策建言献策是使命也是担当。每一次的座谈会上,他都为民生医疗积极发声;每一个政协提案,虽薄薄的几张纸,写的却都是沉甸甸的百姓诉求。
任重而道远,千钧惟担当。“让百姓享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让市第一人民医院找回应有的位置。”这是院长罗子华奋斗的目标,更是政协委员罗子华一路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