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临海新闻网11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孙海康)孙阿姨今年70岁,和新中国同龄。
采访她的时候,她正收到快递员送来的一个包裹。“这是我杭州的女儿在网上下单,然后太湖那边的商铺给我寄过来的大闸蟹。换成以前,这样子买菜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说到今昔老百姓菜篮子的不同,她说,那真是一个天,一个地!我们菜篮里的幸福感一年比一年多呢。
孙阿姨家住老城区,八九岁时,全国上下开展规模空前的大炼钢铁运动,全民吃大锅饭,百姓家的“菜篮子”基本上随之消声匿迹。“那时候的生活,说给现在的年轻人听,他们可能都不大相信。”孙阿姨说,大炼钢铁时,小高炉架起来了,山上的树被砍下来当柴烧,白天,家家户户把家里的铁锅和其他铁器集中一处,然后团坐一起,用锤子敲扁敲碎送到炉里炼成铁块。到了饭点,便去大食堂盛饭。大家排着长长的队伍,拿着碗、罐、盆等五花八门的容器,盛了粥或饭后,就着从家里带来的炒盐、咸菜等吃完,又去敲铁皮了。
大炼钢铁运动才过半年多就画上了句号。它不仅没让百姓看到生活改善的希望,随之而来的却是1959年至1961年3年困难时期到来,全国粮、油、蔬菜等的极度缺乏。“那会儿我们几乎天天就着咸菜、豆瓣酱下饭。”孙阿姨回忆孩提时,由于粮食紧缺,全家人总是饥一顿,饱一顿,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吃饭时,父母经常会倒些酱油在粥里,或者在粥、饭里放些炒过的盐,对他们来说,每餐吃好是奢望,吃饱是幸福,有得吃就是幸运了。
面对粮食紧缺,城市采用配给的方式为百姓供给消费品,实行按月定量凭证,凭票供应。“那时的票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票子’,而是各种票证。比如,我们买米要有粮票、买肉要有肉票、买蛋要有蛋票,日常生活中,吃的、用的,都得手里先有票才行,就连买肥皂、火柴这样的小东西,也得有票,更不用说电视、电风扇等这些大物件了。”那时街上没有什么菜场,农民种了自家的蔬菜,会挑着上门叫卖,基本上也就是萝卜、芋头、青菜、土豆等普通蔬菜,有时也会有刚从河里捕捞上来不久的泥鳅、鲫鱼等,父母偶尔会买一些,熬成一大锅汤,那鲜美的滋味可以让人回味好几天。
平日里,孙阿姨会帮着父母一起腌制咸菜。“家里有一口很大的缸,母亲买了新鲜的菜一层层铺好,撒上盐后,我和姐姐就脱了鞋子,一起站在缸里使劲踩,一缸子咸菜往往可以吃上一整年。”孙阿姨说,咸菜拌饭里,再加点辣椒,成为烙进脑海的时代记忆。
艰苦的日子格外漫长,但总有过去的时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市场经济时代到来,祖国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市场活起来了,物质丰富起来了,老百姓渐渐富起来,受饥挨饿不再困扰大家。“天宁路和赤城路交叉的马路市场上,农民们挑着田地里种的各种蔬果,小商小贩挑着各种物品,大家从四面八方汇集一处。”孙阿姨说,中心菜场较之农民直销市场,则显得档次高一些,各种海鲜、肉类,都能在那里买到。虽然东西比较便宜,但是那时的工薪阶层收入普遍不高,加上家家户户往往儿女众多,因此大家几乎都省吃俭用,菜篮子依旧拎得不轻松。“记得孩子们都在长身体的时候,我每餐都煮了一大锅饭,烧两三个下饭的菜,但往往等我忙好去吃饭时,饭桌上那锅饭都吃得底朝天了。”孙阿姨笑着说,虽然菜篮子里的东西多起来了,可是我们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大家依然紧衣缩食,如果买了水果、点心的,都会切成几份让孩子们挑。他们总是拿着看了又看,对着灯照了又照,想方设法挑最大的。”
时光飞逝,一晃进入新世纪,孙阿姨退休了,孩子们也个个走上工作岗位。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最近这20年,我们国家发展真的太快了,说到这吃的,别说进农民直销市场、菜市场买,各种吃的,你还可以进超市买、上网买。天南地北,国内国外,只要你想吃的,没有买不到的。买菜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干净、卫生、亮堂,每次买菜都像逛街。”孙阿姨说,如今这菜篮子,不再是以前我们想的怎样才能吃得饱、吃得好,而是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吃得营养,越来越多的人都讲究养生了,这不还有一句话叫‘管住嘴,迈开腿’吗?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
民以食为天,菜篮子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兜底。如今,孙阿姨每天都会去农贸市场淘点本地蔬菜,去超市买点海鲜、肉类等荤菜,让孩子帮忙在网上下些干货的单,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小小菜篮子,是幸福生活的缩影。我们这一代的人,最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由苦变甜,国家由贫穷到富强的变化,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感恩党的领导,为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感到自豪和骄傲,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再创辉煌。”孙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