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网闻联播  >  社会生活

重拾乡贤文化记忆

2019年11月27日 09:25:23   来源:椒江新闻网 屈依杨 

  浙江在线-椒江新闻网11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屈依杨)“乡贤”是“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新时代的道德模范和一批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弘扬乡贤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能量。

  昨天,《洪家丛书》第二辑《王咏霓履欧书信集》正式面世。这是洪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头组织,街道乡贤会、兆桥村乡贤会等积极策划,纪念洪家乡贤王咏霓诞辰180周年的又一成果。更是希望借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为建设美丽洪家凝心聚力。

 

  该书的主人公王咏霓,原名仙骥,字子裳、旌甫,道光十九年(1839年)出生于洪家兆桥村。王咏霓四岁启蒙,十二岁应童子试,十七岁设馆课徒,同治六年(1867)参加浙江乡试,中副榜第一,光绪六年(1880)又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光绪十年(1884),王咏霓随许景澄出使德、意、荷、奥、法、匈等国。后起任安徽凤阳知府等职,在职期间,他勤政爱民,推行新式教育,深受百姓爱戴。宣统三年(1911),时年72岁的王咏霓引疾返乡,民国五年(1916年)九月二十日病逝于黄岩寓所,卒葬于路桥桐屿高峰村埠头堂后山麓。王咏霓是清末第一位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台州人。他的代表作《道西斋日记》,也因此被收录于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的《走向世界丛书》系列里。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咏霓正是台州“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影印的这部书信底稿本,据说最初是在二十多年前,一位老者将其卖于黄城一家旧书店,随后便一直尘封。直到2015年夏天现身于椒江海门老街旧书市,王咏霓的故事,才得以重新浮现在世人眼前。

  《王咏霓履欧书信集》是一本王咏霓履职欧洲期间,与国内各级官员及友朋之间的通信底稿,时间跨度从1884年到1887年。一共一百二十七筒子页,五十八通信札。在王咏霓一生的集大成著作——《函雅堂集》书信卷部分,找到了其中二十八通被著录。包括非常著名的写给张之洞的“十上南皮师”底稿,甚至还多出了两通尚未被著录的书信,这对研究王咏霓与张之洞领域来说是一个重要发现。此外,这本书信底稿所用稿纸各异,有“松竹斋”稿纸,也有“九峰书院”稿纸等。王咏霓将此书信底稿集结为《道西斋尺牍》,以纪念他不平凡的3年履欧经历。这部尺牍集在光绪十六年(1890),曾被王咏霓的同乡好友周文郁重新誊抄,分为上下两册,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而后来王咏霓集结出版四十卷《函雅堂集》中的书信部分,也正是基于此进行的归类整理。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著名领袖张之洞,曾是王咏霓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两人因此结识。王咏霓在履欧期间,曾协助张之洞采购洋枪洋炮、物色洋人练兵、仿造洋器。另外,王咏霓从他在欧洲所掌握的资料、信息角度出发,在给张之洞的信中,指出加强海防建设、培养军事人才、重视先进军事装备制造业等建议。王咏霓所收集的各类信息、情报,对于张之洞的决策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细细品读《王咏霓履欧书信集》,王咏霓他们在晚清变局中所作出的思考与反应,何尝不是推动中国历史文明车轮前进的另一种力量?

  洪家历史悠久,文风鼎盛,乡贤辈出。为了弘扬乡贤文化,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着手挖掘乡土文化,一本一本编辑《洪家丛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显本色,通过挖掘乡贤的故事,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陆续面世的这些洪家文献,对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进椒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贤文化是一方精神的传承,一种历史的记忆,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印刷一千册的《王咏霓履欧书信集》已经面世。希望通过这本书,更好的诠释王咏霓先生的高尚品德及爱国精神。能够影响、感染一部分人,让乡贤文化在洪家扎根生长。

编辑:王雅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