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网闻联播  >  纵横浙江  >  社会

小康路上,不让他们掉队!

2019年12月05日 10:58:15   来源:椒江新闻网 记者 陈胡南 通讯员 斯嘉亮 
(浙江在线-椒江新闻网12月05日讯)
  “在椒江上班,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全家脱贫,明年我们还要回来!”上月底,在台州世纪联华店上班的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白杨乡瓦洛村残疾人家属曲别罗洪、吉拉布信夫妻俩高高兴兴地买好回家的车票,回峨边过彝历新年。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贫困残疾人家庭的脱贫工作是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自我区与峨边县建立东西扶贫协作以来,椒峨两地因地制宜,扶志与扶智并举,“输血”与“造血”齐抓,充分激发贫困残疾群众的内在动力和自身潜力,确保奔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授人以渔,练就脱贫本领
  结对帮扶、走访关怀、送钱送物,让贫困残疾群众享受安居、健康、教育、就业等民生政策,正是“授人以鱼”的过程,但那只是脱贫迈出的“关键一步”,而“授人以渔”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招。
  为进一步帮助贫困残疾群众提高技能、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今年5月7日至5月17日,我区出资5万元培训资金,共举办了6期峨边农村贫困残疾群众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全县需要帮助发展生产的残疾群众进行了养殖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残疾群众掌握了种养殖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养殖积极性,增强了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刘树成是新场乡羊子岩村村民,妻子吉乃阿衣里热莫为彝族,肢体四级残疾,女儿上学,2014年前他们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近年来,刘树成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发展小养殖,从事大恒肉鸡养殖,并成为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大恒肉鸡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019年,刘树成家可出栏肉鸡200只,靠着全家肉鸡养殖收入、残疾人补贴以及务工收入等,人均收入预计超过一万元,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项目带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
  峨边县共有贫困残疾群众1735人,今年需脱贫209人,我区投入东西部扶贫资金30万元,重点对130户残疾人种养殖增收帮扶项目(药材、水果、干果及猪、牛、羊、蜂等)进行帮扶,每户补助2000元,并对他们进行了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户均增收6000元。
  要让贫困残疾群众脱贫不返贫,关键要让他们有稳定收入,发展产业才是长远之计。椒峨两地开展了居家灵活就业和创业项目,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贫困残疾人发挥其所长,从事种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脱贫增收,克服“等靠要”思想,变“输血”为“造血”。目前已有25名残疾人(其中18名建档立卡)在瓜芦、黄泥、楠木等东西协作扶贫基地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
  同时,椒峨两地还积极帮助轻度残疾群众外出就业,并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困难补助,缓解他们后顾之忧。今年6名残疾人、18名残疾人子女(家属)已到东部企业就业。例如曲别罗洪、吉拉布信夫妻两人的月工资均达到4000元,每人一次性发放交通费补助500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我又能看见了,真是太好了,谢谢医生!”。今年9月12日,当我区的专家为78岁的峨边贫困户王清和揭开蒙在眼睛上的纱布时,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王清和左眼视力模糊3年,右眼铁水烫伤失明数年,心脏功能衰竭,右手残疾,属于独眼且心功能不全,胸腔积液造成老人不能长时间平卧从而增大了手术的风险。因为心脏不好,一般的医院不愿意为他冒这个险。
  今年上半年,市立医院捐赠了61.5万元医疗设备和资金,启动台州“红十字光明行”医疗救助四川峨边项目,为峨边白内障患者开展免费手术,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我区的医疗专家团队用精湛的医术为峨边78名白内障贫困群众进行了免费手术。
  奔康路上,残疾群众迫切希望得到康复训练,恢复正常身体功能,增强劳动能力,实现自食其力。为解决残疾群众康复问题,让部分残疾群众能自食其力或最大限度的参与生产,我区使用社会帮扶资金10万元为贫困残疾群众购买了电动轮椅、多功能护理床等康复器材。
编辑:王雅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