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网闻联播  >  纵横浙江

建设平安定海 为幸福生活筑基

2020年06月05日 10:47:45   来源:浙江在线-定海新闻网 记者 顾晨艳 通讯员 王羽莹 刘琦 胡潇 文/摄 

  连续15年被评为“平安县区”;去年全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98.86%,位居全省前列;今年4月,成功摘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自2004年启动平安定海建设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五位一体的“大平安”理念,统筹推进风险大排查、隐患大整治、矛盾大化解、治安大管控,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创新探索海上"枫桥经验",在一场场平安建设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

  践行“枫桥经验”
 探索纠纷化解多途径

  去年6月,环南街道西蟹峙岛某船厂进行动力系统试运行时,排出黑色烟雾,影响到虾塘、河道及周边环境,引起当地群众不满。环南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赶赴船厂。经调查,该船厂存在油污泄漏问题,工作人员当场要求船厂停止作业。随后,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听取村民意见。之后,通过座谈会形式,集合村民代表和船厂负责人进行现场调解,要求船厂立即整改,规范作业程序,并向村民赔礼道歉,及时化解了这起群体性纠纷。

  这是我区加强海岛纠纷源头化解,靠前解决纠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立足海上纠纷调解实际需求,将“枫桥经验”嫁接到海上,主动融入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补齐这一领域的矛盾纠纷调解短板。针对环南街道小岛多、渔船多、矛盾纠纷多的特点,成立姚心放乡贤工作室,由具有近20年基层矛盾调解经验的本土乡贤代表姚心放及5名有威望、有能力的乡贤成员组成团队展开调解,确保纠纷调处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同时,因地制宜地将“枫桥经验”从陆地推广到海上,成立全市首家“海上的士”调解室,实现“小事不出船、大事不出港、矛盾不登陆”,助推该领域实现纠纷化解“最多跑一次”。去年,“海上的士”调解室共调解海上疑难矛盾纠纷26起,涉及人数86人,挽回经济损失1100万元。

  远洋渔业矛盾纠纷调解是我区维护全域稳定的“神经末梢”。为加强联动联治,今年我区新建了远洋警务室,在海上成立“治安船管家”队伍,在岸上组建“远洋老娘舅”“法制辅导员”两支由企业员工家属、退休党员干部、法律专业人士、社区义工等构成的志愿者队伍,形成岗位专职化、业务精通化、处置全面化的远洋船舶全覆盖式管理。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70余次。
 “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的成立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定海的生动实践。”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有公共法律服务区、群众来访联合接待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区、综合信息指挥大厅等功能区,推行一窗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努力实现接访、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进一步强化了我区综合调解能力。据统计,该中心自运行以来,共受理群众提出的拆迁补偿、企业欠薪、项目施工影响交通等各类信访诉求和投诉举报事项230余人次,接待各类法律咨询900余人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05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

   牢筑平安防线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您好,请出示一下身份证,谢谢!”在舟山市汽车客运中心,区公安分局交通派出所民警每天都会设置卡点,比对旅客身份信息,检查携带物品,掌握进出岛城的人员情况。把好双桥收费站、客运站、码头等地交通卡口的安全关,是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区公安分局交通派出所凭借灵活机动、速度快、针对性强等特点,加强卡控工作和窗口警务建设,为辖区筑起平安“铁堡垒”。自成立以来,累计查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5000余名,破获各类案件1900余起。在重大安保期间,累计安检旅客10万余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6名。

  平安定海,安全是基石。近年来,我区致力于打造“最安全城市”标杆区,聚焦源头防范、精准防控,深入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以铁腕手段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做好“套路贷”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钱潮”“天网”等治安乱点和行业乱象整治行动,取得了突破性成绩。

  我区还持续推进公共安全问题专项治理,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公共安全属地责任、部门责任、企业责任。扎实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去年交通死亡数同比下降35.90%。同时,组织开展出租房、老旧小区等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去年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火灾事故。针对船舶行业,去年我区还开展了10人以上作业渔船为重点的渔船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整改安全隐患渔船22艘,立案查处涉嫌违规渔船49艘,查扣拆解“三无“渔船15艘。

  在推进平安建设过程中,我区通过“双学双比”、平安暗访督导等方式,逐一整改销号问题短板。同时,持续开展D级危房解危、海上安全形势、人员密集场所等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同时,深化服务意识,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从源头解决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统筹全区政法各单位等资源力量,协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出台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12条意见,并结合“三服务”活动,创新“5+5”一站式法律咨询服务,建立“e服务微信群”和“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务超市”,下沉法律服务资源到基层一线。聚焦建筑、船舶修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成立“讨薪律师助力团”,帮助群众追偿欠薪。
 如今,我区的平安防护网越织越密,“小平安”构筑出了社会治理“大平安”,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不断提升,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深化科技护航
 推进智慧安防集群化

 今年3月12日晚,盐仓派出所指挥室收到一条预警信息———盐仓街道兴舟村一住户家中发生煤气泄漏。随后,民警迅速前往现场,关闭煤气阀门,将快要昏迷的李大爷抢救出来。原来,李大爷家中安装了可燃气体探测仪,该仪器监测到煤气浓度超标后,触发报警系统,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往公安部门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这是以家庭为智慧安防最小单元格,进一步守护辖区安全的一个典型事例。”盐仓派出所副所长周浩一说,为有效破解乡村治安难题,今年以来,我区以兴舟村为试点,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通过引入智能门禁、一键报警器、智能手环、可燃气体探测仪等智能家居安防设备,并在各个路口、要道设置具有抓拍、识别等功能高清摄像,将社会面监控资源接入公安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在兴舟村探索出了乡村“智”理的新路径。今年1月至5月20日,兴舟村各类警情同比下降12.7%,总发案量同比下降25%。

  除乡村治理更加智能化,我区还将智慧安防理念向单位、医院、校园、广场、商圈、工地等领域延伸,打造智慧安防集群。

  定海六中作为我区“智安”校园建设试点,按照人行道、车辆道和访客道“三道分离”原则,做到“智慧”出入校园、“凭牌”驶入指定区域。同时,校园门卫室增添了安检机、人证访客等设备,并将访客身份鉴别在线登记,实时在线识别访客真实身份,严防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学校还建立了预警感知、警校联动、快速高效处理问题机制的“三道防线”。立体化防控框架及趋于完善的智安设施,为师生的安全加装了科技“防护罩”。

  在智安“小区”建设上,我区在试点小区主要出入口安装“虚拟围墙”和“虚拟保安”,按照“人过留影、车过留牌”的要求,筑起无形外墙,并在小区内部安装智能防控、电动自行车防盗感应及智能门禁等系统,将感知触角伸至小区角角落落,构建无形内网。同时,搭建以区公安分局、区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社区三个层面的智控信息平台,一旦被锁定的可疑人物或车辆进入“智安”小区,系统将实时报警。去年以来,西园社区、檀香小区、东管庙社区三个试点智安“小区”,刑事案件发生率分别同比下降56.7%、39.7%、57.8%,盗窃、诈骗等可防性案件分别同比下降51.2%、38.6%、36.2%,西园社区更实现了入户盗窃“零发案”。
 此外,我区依托雪亮工程建设,不断投入智能门禁、访客系统等科技设备,在“万泰·三农汇”舟山三农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定海文化广场、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地延伸建设“智安”单位共计500个,并在每个“智安”单位设立警务室,组织群众参与平安志愿、义务巡逻等活动,形成内外结合的叠加巡防宣传体系。通过全区视频监控、治安卡口、反走私智能感知终端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目前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探头覆盖率、联网率均达到100%。全区“源头防范、精准管控”的智慧安防模式基本成型,配套管理规范基本完善,实现了警察随时就在身边的“平安定海”新常态。

编辑:周燕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