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网闻联播  >  社会生活

70年,守护“绿色”家园

2019年09月27日 09:25:13   来源:椒江新闻网 林琦 

  

整洁的街道  

文明的城市氛围  

拆除落后项目

  浙江在线-椒江新闻网09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林琦)70年来,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步深化,椒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70年来,治气、治水、治脏、治乱,椒江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寻求发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态文明扎实推进,构建了美丽椒江。

  唤回绿水青山

  椒江境内盛行季风和海陆之风,雨水充沛,陆地径流皆达东海,空气、水体交换顺畅,自然环境洁净。

  然而,椒江干流在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了污染的阵痛。不少老椒江人对此有着清晰的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水还是清的,水里的鱼虾也多,到了七八十年代,水质开始慢慢下降,及至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水质明显下降,很长一段时间,水脏到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

  与此同时,城市河道儿也是大同小异,而且就历史来看,内河的污染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了,当时江城河的脏臭也是众所周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门河等城市内河水质每况愈下。水环境的恶化,成了椒江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从“十五”规划开始,椒江开始对境内大小河道进行疏浚清污,以增强其行洪排涝能力。

  “十一五”期间,在河道整治的前提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水环境整治工作,内容涵盖截污工程建设、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整治、河道治理和管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

  经过数年的集中整治,截至2009年底,椒江境内的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大小河道的淤积现象基本消除,城区主要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高。原本污染严重、臭气熏天的葭沚泾经过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水质改善和景观美化效果都比较明显。

  环保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管网建设。于2007年8月正式启动建设椒江污水二期扩建工程和再生水回用工程,2010年8月正式通水,污水处理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中水回用日产5万吨。

  从2003年开始实施再截污再分流工程,加快城区截污管线和污水泵站建设,至2009年完成一级截污管网9.3公里,二三级截污管网10公里,城区范围内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

  2011年开始,椒江启动“铁腕治水大会战”行动,通过抓截污建设、疏浚拆违、生态修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联动执法等各项举措抓治水。2013年底,根据省里提出“五水共治”行动,决心用7年时间来持续治水,实现水质的质变。

  2017年12月29日,污水处理三期及提标配套工程正式通水运行,椒江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27万吨/日,实现椒江南岸污水收集和处理全覆盖。

  至2017年,椒江成功完成3个省、市控断面剿劣销号,2410处小微水体达标整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成功创建“清三河”,夺得“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2018年开始,椒江治水再出发,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美丽河湖”创建。

  经过不懈整治和疏通,椒江河湖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气象。

  坚持绿色发展

  1981年,椒江市环境监测站成立,开始积累环境观测数据。当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环保设施投入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酸雨、霾和粉尘、噪声、城市垃圾、废水废气和固废物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椒江外沙、岩头医化园区形成并逐渐壮大,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浙东南原料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区拓展和医化产业高速发展,带来了尖锐的大气环境问题。

  各种化学气体溢出,使得城区空气中常常充斥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被称之为“化工气”,群众反映强烈。2005年,外沙岩头医化园区被列为浙江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的首位。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椒江就坚持有“进”有“出”,控制总量。也就是说,不论大小企业,每上一个新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工艺及产品为前提。  

东山公园一角  

旧时的东升街也干净整洁  

天蓝水清的新农村  

美丽的凤凰桥头  

环境执法人员在一线

  从2004年起,椒江进一步加大了对医化园区环境整治力度,通过限期治理等多种手段,关停了治理无望的18家医化企业,从而使园区内的企业减至33家。

  至2006年,先后投入10多亿元对园区的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企业“三废”得到有效处置,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于2006年11月通过了省环境整治办组织的现场核查验收,实现了“摘帽”目标。

  通过整治,园内“三废”排放量明显减少:整个园区内废水排放由原来的3万吨/日下降到2009年的0.81万吨/日,有效消减废气排放量80%以上;危险固废产生量逐年减少,2006年园区医化企业危险固废产生量为2000多吨,2009年降至1300多吨。

  检测结果显示,臭气发生率于2004年最高达28.6%,2005年19.3%。2006年到2010年期间发生频率3.8%至8.1%,化工臭气污染显著减少。

  2011年,正式启动椒江医化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壮士断腕,以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倒逼园区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一大批落后产能企业退出,园区内仅保留7家企业,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提升,据环保部门监测,2013年台州主城区恶臭发生率为4.9%,比2010年同期下降68.8%。根据省环保厅监测显示,2014年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83.6%,全省排名第三。

  园区在环境准入上,对新引进项目实施严格把关,严格按照低能耗、轻污染、高产出、安全性能优的要求。对于保留下来的规模企业,环保部门也要求企业对设备和工艺进行升级,或者转型其他轻污染的项目。

  “宁可牺牲GDP的一时增长,也要彻底消除恶臭,还市民一个清新的环境,力争把椒江建成田园式园林宜居城市……”区委区政府的承诺和决心,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筑牢生态屏障

  新千年开始后,着力打造“生态椒江”城市名片。2003年,制订《大陈生态镇建设规划》,将大陈镇划分为9个绿色农业生态保护区,合计面积4.5万亩。2004年,全面启动生态区建设。

  椒江的生态区建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2005年1月,《台州市椒江区生态区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和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当年,全区有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完成材料上报,7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之后每年都鼓励和督促一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同时,把生态村创建作为生态区建设的基础工作、细胞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开展了以改路、改厕、改水、改房和美化环境为基本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

  “十一五”期间,全区建成1个省级生态镇(大陈镇)、35个市级生态村。149个自然村完成了整治,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解决了“脏乱差散”的现状,呈现出“布局优美、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全新面貌。

  陈宅村是“台州乱弹”起源地,也是椒江首届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上石桥古朴,溪边杨柳成荫,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芬芳,岸边,孩子们围抱着百年古树嬉戏玩耍。生态文明建设,带给陈宅村村民的,是美好和谐的环境。

  全区还启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发展绿色农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2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84万亩。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建成椒江农场桉树防护林带和景元花园庆丰河段、台州市民广场自然公园等11个生态示范点,景元等7小区评为“绿色人居”小区。

  开发清洁能源,完成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大陈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完成城区江滨公园、岩屿废气矿山和葭沚泾河道治理等生态建设示范点10项。

  另外,有序推进江边、山边、河边、公路边的洁化、绿化、美化,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据统计,近两年来,椒江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5亿多元,完成新造林面积480公顷,完成森林提质372公顷,有效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

  打造宜居城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我区通过深入开展“多城同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让“推窗见绿,开门进园”这一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2013年开始,我区开始“多城同创”。在创建工作中,狠抓路网畅通工程、环卫提升工程和城市绿化工程,提升城市市容环境、农贸市场环境、村居社区环境、区域生态环境、背街小巷环境、五小行业环境、建筑工地环境、网吧经营环境和闲置地块环境。

  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坚持“零点行动”“清晨行动”“中午行动”等创建巡查行动,清除牛皮癣小广告,拆除违法广告和违章建筑,确保市容市貌整洁有序。

  采取联合执法形式,对全区所有农贸市场内外环境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同时,从而不断优化市场秩序。

  推出村居环境专项整治百日竞赛及村居环境整治达标考核,通过综合排名、媒体公示、严格奖惩等途径,变基层“被动创”为“主动创”。开展集中破难活动,有效破重点村、难点村,村居创建合格率达90%。

  不断完善背街小巷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街巷秩序,整治马路市场,清理流动摊点,将“脏乱街”变为“示范街”。落实“片长街长制”,提高执法人员上街率和管事率,确保街巷洁化、美化、序化。

  自2013年3月启动“三改一拆”行动以来,我区以“三大战役”、六项整治、集中行动月活动等为载体,强势推进拆违工作。到2019年8月,椒江已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557.14万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80.5%,其中实施“三改”面积2915.21万平方米。椒江已成功创建省级“基本无违建区”。

  持续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的专项整治,全年共完成1748家“四无”企业整治,清理整顿113家“散乱污”企业,其中关停98家,整治提升或项目审批15家。

  2017年11月,台州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椒江作为主城区,以此为基石,不断增创椒江发展优势,持续提升发展软实力和竞争力。

  围绕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持续提高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美化了环境,惠及了民生,“撬动”了社会正能量的持续迸发,各项创建工作在巩固中不断提升。

  如今,绿色发展按下了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宜居椒江展开了清晰的画卷。  

魅力海门湾 洪菊富 摄  

转型升级后的海正厂区

图片由各相关单位提供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五水共治到污水零直排,从消除恶臭到医化转型升级,椒江每一次在生态环境中的提升和改变,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这些年,椒江环境的改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河水清了最是显而易见,“黑臭河”的老形象早已是昨日黄花,海门河、葭沚泾、永宁河,处处都是花木扶疏、流水潺潺。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化,椒江在治理力度上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如今,椒江生态保护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家园日益美丽动人。可以说,在保护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中,椒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让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九五”时期,全区14家企业开展了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共投入治理资金2.5亿元建成废水处理设施80余套,废气处理设施123套;依法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37家。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外沙岩头医化园区和三山化工集中区通过综合整治,分别通过省级和市级摘帽验收。检测结果显示,臭气发生率于2004年最高达28.6%,2005年19.3%。2006年到2010年期间发生频率3.8%至8.1%,化工臭气污染显著减少。2014年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83.6%,全省排名第三。

  至2010年底,全区完成102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区275个行政村建有垃圾收集点和清运保洁队伍;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共对237家畜禽养殖场进行了整治。

  “十二五”期间,实施“五水共治”等治水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一河一策”综合整治,累计清理垃圾河97条,完成沿河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315家。

  实施主城区告别化工恶臭行动,累计退出42个恶臭项目。出台实施加快黄标车淘汰方案、奖励补贴政策等,淘汰黄标车982万辆。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近两年累计淘汰分散燃煤锅炉、小锅炉152台。

  “十二五”期间,完成COD削减量2128.76吨、氨氮272.62吨、二氧化硫679.81吨、氮氧化物297.18吨。

编辑:王雅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