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幼儿园
上世纪60年代海门二中校舍
1999年,国家教委就椒江首创的“教育股份制办学探索”召开成果鉴定会。
图片由各相关单位提供
浙江在线-椒江新闻网09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琴)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首先应当是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民生连着民心,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绩。
70年前,战火洗礼后的“小上海”——海门,民生几乎“零基础”:曾经,病有所医是奢望;曾经,幼有所学是梦想;曾经,老有所养是憧憬;曾经,吃饱穿暖便是幸福;……
如今,这里处处洋溢着“幸福”,是最具幸福感城市的主城区。全国各地优质教育、卫生资源纷纷在椒落户,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居家养老、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是“吃饭有‘大食堂’、休闲有‘大礼堂’”,还能三五成群或看书、或读报,或干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教育总是能历经风雨而不倒。
1949年至1957年,椒江各地相继解放后,对旧教育积极进行改造,恢复、巩固和发展中小学教育,坚持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实行公办和民办并举,大力开展农民、职工业余教育,增加了工农群众受教育的机会,万千工农子弟走进学堂,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
1958年至1965年,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台州工业专科学校在海门建立,当地还开办了民办工业专科学校和民办医药专科学校。这是椒江兴办“实业教育”的再次实践,为椒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人才。
1976年10月至1980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椒江各中小学逐步走上正轨,教育事业有所发展。
1986年4月,椒江市人大二届三次会议原则通过,决定于1995年全市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教育发展,师资是关键,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1995年,椒江开展了区首批星级教师评定,至2002年,连续进行8届星级教师评选,促进了广大教师全面素质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1996年5月,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来椒江讲学并上观摩课。随后,钱梦龙、刘京海、唐云增、冯恩洪等30余位专家学者相继来椒江讲学,丰富了椒江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涵养,拓宽了全区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来了更要留住。1996年,椒江率先进行“教育股份制”办学探索,12月建立书生教育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全国第一所“教育股份制”学校——书生中学正式成立。在随后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书生教育成为椒江民办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2014年,书生中学又与北大青鸟达成合作意向,将国内顶级教育资源引入椒江,在椒江建立北大附属台州书生学校。2018年8月,北大附属台州书生学校正式投用。
“书生”的发展既是椒江教育20多年高速优质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椒江教育开放、包容的成果。2001年,椒江教师队伍开始从数量满足、学历合格向结构性需要和高学历高素质要求转变,椒江一中、三梅中学、洪家中学和椒江职业中等专科学校分别被认定为省一级重点高中、省级特色高中、省一级重点综合高中和省一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13所中小学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学校;2005年底,椒江二中成为台州市第一所初级中学基本现代化学校;2010年8月,在全市率先启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2012年11月,在全市率先通过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评估;2017年底还荣获了“教育部腾讯智慧校园全国示范区”称号。
2017年7月18日,椒江区政府与华东师范大学成功签约,成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在省内首家合作地区,总投资7亿元创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2019年9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已经正式开学。2018年,台州市政府与镇海中学签约,在椒江开设镇海中学台州分校,今年9月,该学校也已经正式开学。
自2017年起,近三年教育基建总投资36.5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14所、幼儿园29所,新增学位数32180个,新招聘教师397名,安托班覆盖城乡46所学校,开通校车路线18条,“校长陪餐制”实现率100%……今天的椒江,99194名学生正在172所学校中享受有史以来“最优质”的教育。
医务人员到田间为农户服务
1950年台州中学海门分部毕业生留影
1959年建立的海门敬老院
1988年建造的葭沚卫生院
2017年底新投入的葭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图片由各相关单位提供
从缺医少药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70年前,这里是“小上海”,战火纷飞中,许多私立医院因着救死扶伤被保存了下来,艰难地维持着发展,且中医、西医兼备。
至1949年底,台州专署直属海门区有私人医院13家,医生二十余人,另有中医药店和西药房14家,职工七十余人,其中坐堂医生十余人,客坐医生和聘方医生多名。
1951年7月,仁民、大公和东南眼科医院等12家私营医院组建成海门区联合医院,设址中山路原博济医院旧址。该院涉外科、内科、眼科、伤科和妇产科,并有简易病房,床位29张。至此,海门直属区才有了一所置有病床、分设科室、医护分工的初具规模的医院。
1958年5月,在方通泰、方泰来和黄同德等药店的基础上成立葭沚医院(葭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设有中医科、内科和外科,并设有住院部。
1988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葭沚医院”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在当地政府的重点关注下,在今阳光公寓附近开辟一块土地,造起了一幢三层楼的“新医院”。
“我刚参加工作时,我们的老医院就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说是医院,其实就只有120平方米左右,还不如现在一个中医馆的面积。”1982年参加工作的葭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苏列斌说,上世纪50年代的老医院只有中医科、内科、外科、妇科和中西药房,化验室也仅仅只能化验血常规和尿常规,一直到1988年搬迁后,才有了更加完善的科室以及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项目,并拥有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黑白B超。
社会在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到1990年,椒江市有市级公立医院2所,妇幼保健所、卫生防疫站、医疗人员培训基地各1所,中心卫生院5所,乡镇卫生院21所;卫生技术人员1066人,病床663张,拥有X光机、B超、脑电图机、麻醉机、胆道镜、纤维胃镜、无创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人工肾机等医疗设备。另外还有个体医疗诊所156家,设有中医、内外科、皮肤科、伤科、牙科和针灸科等诊疗科目。
1997年6月始,全区实施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2001年,台州市立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合作,成立华山医院台州分院,同年市立医院加入由台州医院倡导并组建的台州医院联合体;2002年,市立医院与东山卫生院联合办医;2010年,我区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30个首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之一; 2014年,为支援大陈岛医疗卫生事业,区卫生局推出“海陆医疗卫生一体化”,全区陆上9家卫生院在人、财、物方面全力支援海岛卫生院……过去的每一年,医疗卫生行业都有“大事件”发生。
2015年,椒江在全市率先启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让老百姓拥有属于自己“家庭医生”,同时实现签约居民直接享受报销和提高报销比例的政策优惠。截至2019年8月底,2019年度椒江区已经有16.34万名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率29.73%。
“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有‘家庭医生’,这在几十年前那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而且签约的医生人好、技术好,对我们每一个病人都十分关心。”洪家街道65岁的罗昌元说,签约的居民看病特别方便,有时候医生还会上门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服务。
2017年,全省首创、全国区县级首家实施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2018年,全市率先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市级医院挂号共享,全市率先开通二类疫苗自助缴费功能,缩短付费时间至1分钟,并作为“椒江模式”在全市推广。自2015年起,连续五年将基层医疗机构迁建、新建、改扩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优化基层就医环境,目前,葭沚、三甲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院区都已投用,下陈新院区基本竣工,大陈镇卫生院迁建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基层的就医环境正在经历着华丽的转身。
从老无所依到择优养老
70年前,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老人的养老一直是传承千年的“养儿防老”,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孤寡老人更是老无所依,其生活只能靠亲邻相帮相助。
1956年后,海门相继实行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由生产队集体给予“五保”,即: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少儿)、保葬。保证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实际生活水平。
1959年6月,海门公社成立老年福利委员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对老、弱、鳏、寡和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老年人,生产队集体给予“五保”。
上世纪80年代起,城镇中鳏寡孤独“五保”人员由财政拨款,定期定量救济。
1984年,椒江建立全区唯一一家国有综合性福利机构——椒江社会福利院,主要职责就是为全区内“三无”老人和社会上有入住需求的老人提供专业化和亲情化服务。截至2019年8月,区社会福利院实际可使用养老床位330张,在院休养人员220人,并为考虑保障特困人员兜底和应急安置的需求,预留了20%床位,目前实行排候制入院。
1986年8月,椒江市政府颁布《椒江市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暂行规定》,要求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兴办敬老院。是年,下陈镇、山东乡敬老院相继建立。
1995年3月,台州市下发《关于加快农村敬老院发展的通知》;5月,区民政局发出《关于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的实施意见》;是年,现有乡镇街道全部建起敬老院,收养“五保”人员。1996年,又完成敬老院新建1所、改扩建4所,增加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总投资252万元,床位142张。
2008年,三甲中心敬老院开工建设,此项目列入当年椒江十大重点工程。当时,全区敬老院有床位733张。2010年,相继完成三甲中心敬老院、白云街道敬老院等改扩建工程和翠华、江边、育才、枫山等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社区日夜照料中心建成5个。
2011年7月,区政府倡导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多种养老服务为补充、各类养老机构协调发展的社会养老体系。至2019年9月,椒江区已有各类养老机构22家(另有1家正处消防验收阶段),床位4450张。
“小时候,我家兄弟姐妹4个人加上奶奶和父母,全家7口人就指着我父亲一个人的收入过活,周围的邻居也一样,压根就没什么养老机构,老人们都是靠子女养活,只有那些孤家寡人才会去养老院。”79岁的何亚平说,一直到十几年前,大家都认为只有无儿无女的老人才会去养老院,不像现在,有的老人会主动要求去养老机构养老,有的即便不去养老机构,也能享受到周边的居家养老服务。
在何亚平家所属的翠华社区里,80岁以上以及独居等确实有困难的老人,每天中午只要交5块钱就能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吃上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热心公益的何亚平是照料中心的志愿者,每个月她都会帮食堂的大厨一起到超市采购,“米、油、盐、糖、酱油等都由民政部门补贴,他们交的五块钱都是实实在在买成了菜,有鱼有肉有蔬菜,还管饱。”
像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椒江远不止翠华社区一家,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20家,其中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8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52家,建成并常态化运行的老年食堂59家,初步构建起“养老机构+照料中心+上门服务”“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但求温饱到乐享生活
70年,社保的发展,是从无到有,可以说是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
1949年之前,椒江基本没有社保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才先后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建立了由单位负责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改劳动规律四项规定,行业保险、养老保险开始起步,全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1994年1月,椒江市社会保险办公室更名为椒江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逐步推行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等险种。
1997年3月,椒江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女职工的生育保险费用实现全社会统筹,4月,椒江开始实施企业职工大病医疗保险。1999年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大病医疗保险统筹。
2011年9月,随着基本劳保、失业和生育保险“五费合征”的完成,椒江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截至2019年初,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08万人,参保率达到92.1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4万人,参保率达到99.22%。
民生有保障,老百姓的日子越变越好,收入明显增加。改革开放前,丈母娘眼里的“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上世纪80年代“三大件”升级为冰箱、彩电、洗衣机;上世纪90年代经济和工业产业迅速发展,随之而来是新“三大件”:空调、电脑、汽车;到21世纪,单件的家电或家具已不足以表达生活条件的差异,衡量标准提高到整体的“房子、车子、票子”。
“几十年前,吃饱穿暖就已经很好了,一个月能吃上一次肉都是过年一样的高兴,不像现在,讲究的是养生,要饮食清淡,不然一不小心就高血压、高血脂了。”作为70年的见证者,何亚平说,她清晰地记得自己上中学时,一个成人的粮票是每月25斤大米,父亲将每个装着蒸熟米饭的饭盒拿回家时,调皮的弟弟为了能多吃一点,还会专门挑饭硬一点的那盒饭吃。早上打回来的粥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对点白开水,只为全家能暂时吃得更饱一点。“现在别说25斤,一个月连5斤米都吃不了,满大街的年轻人都在嚷嚷着要减肥。”
何亚平告诉记者,现在的她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一个在杭州的大学里当教授,一个在嘉兴自己开公司,有空就开车回椒江来看她,她自己也有着一份不错的退休工资,平常除了到社区做志愿者,还能抽空天南海北出去旅游,生活非常惬意开心。
北大附属台州书生学校
采访手记:
民生连着民心。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但凡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往往都是老百姓的操心事。70年,从“民生凋敝”到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的主城区,椒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路”。全国首创的“教育股份制”学校办学模式,独辟蹊径将国内名师引入椒江;独创的“海陆医疗卫生一体化”模式,将“医疗”公平送到每一个海岛人家;一卡通的使用,让看病不再排长队;家门口就能办理的社保服务,让市民办理起来更方便;物质、精神双丰富的居家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放眼港城大地,一幅幅温馨的民生画卷,一份份暖心的民生“清单”,诉说着属于椒江的那些年、那些事。
教育事业
1958年,台州工业专科学校在海门建立。
1995年,38名教师被评定为区首批星级教师。
2017年至2019年,三年教育基建总投资36.5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14所,幼儿园29所,新增学位数32180个,新招聘教师397名。
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172所学校,99194名在校学生。
医疗卫生
1949年底,台州专署直属海门区有私人医院13家,医生20余人。
1958年5月,在方通泰、方泰来和黄同德等药店的基础上成立葭沚医院。
1981年7月,共有2所市级医院,有医务员工377人,床位310张;公社卫生院增至8所,共有医务员工126人,简易床位93张。
1990年,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66人,另有个体医疗诊所156家。
至2019年8月底,2019年度共有16.34万名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率29.73%。
养老体系
1959年,建立海门敬老院
1984年,建立全区唯一一家国有综合性福利机构——椒江社会福利院。
1995年3月,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敬老院。
2019年8月,区社会福利院实际可使用养老床位330张,在院休养人员220人。
2019年9月,现有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20家,建成并常态化运行的老年食堂59家。
社会保障
1986年7月,全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建立。
1997年3月,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女职工的生育保险费用实现全社会统筹,4月开始实施企业职工大病医疗保险。
至2019年初,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08万人,参保率达到92.1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4万人,参保率达到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