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网闻联播  >  社会生活

70年,坚守城市精神

2019年09月30日 09:57:12   来源:椒江新闻网 屈扬帆 

  

2018年,全国党建研究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台州召开,与会人员考察星星集团党建中心。  

老垦荒队员后代重走垦荒路。  

景元花园的居民在新电梯前合影。

  浙江在线-椒江新闻网09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屈扬帆)热土之上,山海激荡。

  在这里,不仅有“不怕艰险、智勇坚定、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一江山精神,也有“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在这里,还有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执着而坚定地探索了30多年;在这里,非公党建和城市党建的发展,让红色基因渗透到椒江的每一个大街小巷;在这里,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一直在路上,一方面画好同心圆,统一战线“同心向党”。

  “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就是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椒江党建答卷”。

  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传

  上午5时,83岁的柳兴发就起床出门,开始绕着自己熟悉的路线开始散步。“别人喜欢在附近的操场上转圈,我却喜欢每天绕着大陈岛走走,看看熟悉的这些地方,到处都留下我们当初垦荒留下的痕迹。”柳兴发说自己年纪大了,就喜欢怀念当时垦荒的日子,那些异常艰苦却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5年初,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这一大陆最后的据点败退台湾,劫走了大陈本岛及附近岛屿所有居民14000多人,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11月底,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在浙江省考察青年工作时,发出大陈岛垦荒的倡议。倡议发出后,首批由227名青年(其中海门20名)志愿报名组成的“青年志愿垦荒队”于1956年1月宣告成立。

  1956年2月2日,在下大陈凤尾山巅,全体垦荒队员庄严宣誓:战天斗海,垦荒种地,从事畜牧,捕捞养殖,开拓农林牧渔和工业,恢复与发展岛上的经济,战胜一切困难,决不退缩、立志把荒岛建设成美好家园。

  柳兴发作为第一批227名垦荒队员初登大陈岛,虽做好了心理准备,也被眼前的满目疮痍给震惊了:残垣断壁,沟壕纵横,弃物遍野,岛上还留有数以万计的地雷。海上航行难关众多,吐浪、暗礁,甚至连码头都没有。岛屿地形崎岖,山势陡峭,只能是人力一寸一寸去开垦荒地,任务十分艰巨,但垦荒队就是来啃硬骨头,来过苦日子的。可以说,每一位当年参与“大陈岛垦荒”的青年,都能清晰地提炼出“苦的记忆”。

  柳兴发也是个乐天的,说苦归苦,但是一直都很开心,因为人生一直被眷顾着。大陈岛植树的那些日子里,一锄下去,挖出不少铁球,不明所以的他抱在怀里,研究了好久,再挖挖,还挖到不少连着电线的铁球。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地雷,有电线的是子母雷,炸了一个,就会连带炸一片。“你看,我挖到那么多,都没炸,这就是幸运。我就喜欢在岛上的幸运,后来,我就留在岛上了。”一留就是一辈子,他的儿子柳斌作为新垦荒人,继续在全新的大陈岛上奉献。

  岛上的垦荒故事,又何止千千万!一批又一批的垦荒队员,在这里撒下汗水,挥洒了青春和梦想,直到1960年7月,垦荒工作才接近尾声。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几代人的坚守和传承,他们从老一辈的垦荒精神中攫取珍贵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将垦荒精神更好地展现和践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昔日大陈岛童山秃岭的土地,现今已是林木葱郁。垦荒精神成为强大的推动力,鼓舞着大陈人民不断创出新业绩,60余年的大陈岛开发建设,也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大陈岛视察,看望岛上的老垦荒队员。

  2010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给李盛益、张其元等25位老垦荒队员回信。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习近平总书记很快给他们回信。

  “一次登岛、两次回信,可见总书记对大陈岛的牵挂和对垦荒精神的重视。”老垦荒队员张其元的孙女,就是收到习总书记回信的小朋友之一。他们很欣慰地看到,大陈岛正在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高起点谋划好新一轮发展,加快开发建设,努力建成“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而大陈岛垦荒精神也已经成为台州的城市精神,60多年来接力传承、历久弥新,始终感召着更多的新垦荒人砥砺前行。  

大陈岛最初上岛的垦荒队员 汪江浩 珍藏  

1999年,中组部在椒召开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座谈会  

非公企业党建墙 

 2000年,星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党委

  30年初心不改的党代会常任制

  回顾椒江党代会常任制改革试点的缘起,最初的动因,始于中央组织部在当时的台州地区椒江市进行的县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改革试点。

  1987年,在那年的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原椒江市共有49位同志以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的身份,与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常委一起,参与对原椒江市委常委和市委正、副书记的考核。 “他们来自社会各界,代表全市共产党员对市委领导进行考核,在当时犹如石破天惊之举,获得一片舆论赞声。这为椒江成为全国第一批党代会常任制改革试点单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曾从事椒江党代会常任制工作近30年的退休老干部杨兴旺告诉记者。1989年,杨兴旺来到椒江市委组织部党员代表联络办公室工作,彼时党代会常任制工作刚刚起步,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

  说起那时的工作,杨兴旺告诉记者,确实挺难的,却也充满了激情。“在党代会常任制之前,党代表的主要任务就是每隔几年参加一次党代会,举举手、投投票,平时没有其他履职要求。而实行常任制之后,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党代表开始有了任期,代表资格在一届内长期有效,时时都能发挥作用。比如,每名党代表都可以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办公室则负责收集和转交这些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办理和答复。同时,党代会也变成一年一次,代表们每年都能集中议大事。”每个党代表都仿佛是市(区)委市(区)政府和基层之间的一座桥梁,全椒江的几百名党代表就是几百座桥梁,连通着党情民意。

  事实上,轰轰烈烈的党代会常任制,也曾一度陷入低潮。“我们自己能感觉到,工作没有新意,陷入一种故步自封的状态。以前,每年都有几十批团队,到椒江学习我们的工作模式,到了1995年前后,一年就2批。我们自己都觉得惶恐,感觉这个工作可能撑不下去了。”杨兴旺说。再加上当年第一批12个试点单位,除了椒江之外,陆续都已停止了试点工作。椒江要不要继续将常任制工作试行下去,成了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1996年9月,椒江区委对190多名党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意“下一届继续坚持常任制”的有137人,占当时党代表人数的82.5%。“可以说,这场调查问卷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杨兴旺说。很快,浙江省委组织部《调研快报》全文刊登了这次问卷的汇总分析报告,大家都欢欣鼓舞,认为是一个强烈的信号。1997年10月16日,椒江区委向台州市委报送《关于第五次党代会继续试行常任制的请示》,决定继续试行常任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短短20个字,我们反复研读,觉得每个词每个字都是对椒江常任制工作的肯定。”区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罗正义想起当时的心情,尤觉兴奋不已。

  2003年,为加强党代会常任制工作,椒江区党员代表联络办公室更名为党代会常任制工作办公室。区委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加大了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力度,不断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

  2007年,时任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在浙江考察时,作为椒江区党代表的陈招领心直口快地对他说:“在我们椒江,党代表的作用可大了,我还投票评议过区委书记呢!”一句话,让贺国强点头微笑。

  30年来,椒江不断探索党代表发挥经常性作用的方式,除了代表提案提议制度之外,还陆续建立了党代表调研视察、党代表固定接待日、党代表直通车、党代表询问和党代表培训等制度,渠道越来越畅通,形式也越来越灵活。

  中央组织部有关领导曾评价:“椒江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就全国而言,开展时间最早,坚持最长,搞得最认真,效果比较好。”试点成果先后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相关重大决策提供了实践依据,打造了富有全国影响力的党代会常任制“椒江模式”。

  城市党建和非公企业党建的“椒江样本”

  这一天,椒江景元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招领,像往常一样去看一下景元花园里几台加装电梯的施工情况。自从7月份,轰轰烈烈的台州第一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9号楼顺利交付以来,小区里的加装电梯工作推进顺利了很多。“这里面,很多社区党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带头做工作,其中有一幢,由于3楼同意加装电梯却不愿付费用,该幢的党员户就偷偷帮对方把钱给垫了。”像这样,党员在社区日常管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事,在陈招领这里是说也说不完的。

  在该社区,每幢楼都有一个“红管家”,这是一个特殊的岗位,由社区党员主动认领。一个党员管一栋楼,是先锋模范,也是红色管家。如今的社区以党建联建的方式,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使物业服务渗透到每个角落,一举破解了物业工作的各种难题。

  据悉,我区现有城市社区57个,建立党委7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84个,共有党员18378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64.2%。去年开始,我区在全市率先启动“红色物业”计划,用“红色党建”引领“物业革命”,推动基层党建与物业管理有机融合,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力争在2019年底,在全区物业服务企业实现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推动该区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水平整体提升,让“红色”铺就物业底色。

  城市基层党建有助于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椒江区基层党组织不断学习领悟党建工作新要求,以现代社会共享、创新、开放、发展的理念拓展社会治理创新服务,推行“红色物业”、“文化家园” “平安金鼎”等计划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社会各项活动,以更加开放的人性化思维,让群众了解党建内容和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红色基因慢慢渗透进椒江的大街小巷的同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已默默在椒江这片火红的热土上运行了35年。

  椒江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始发地。早在1984年,当时的椒江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方远集团前身)就建立了党组织,那是椒江最早的非公党组织,椒江也成为了全国较早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地区之一。

  2000年5月,星星集团党委书记陈华明在杭州参加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汇报了星星集团党建工作情况。第二年,星星集团、飞跃集团被列入浙江省20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点。

  回顾星星集团从1988年起步于家庭作坊,到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2家上市公司、近60家子公司,星星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陈华明颇为感慨。从1991年,只有3名党员的临时党支部,到2000年1月升格为集团党委,下设17个党支部,如今更是发展成台州本部党员305名,市外还有980名双重管理党员的巨大红色引擎。无论是硬件建设或者软件提升,这里无疑都是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面鲜红“旗帜”、一个示范样本,这也是椒江非公企业党建的一个缩影。

  “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党建强,发展才有持续力;发展强,党建才有说服力’。”陈华明告诉记者:“集团党委实施了星罗棋布计划,1285名党员遍布全球60多个城市,即重要岗位有党员,重要项目有党员,重要环节有党员。我们坚信,党员越多,企业就越兴旺。”

  35个春秋,35年华章。椒江一直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非公党建十八法”从萌芽探索到创新形成,从规范提高到深入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非公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区非公企业党建以其充满活力、促进和谐的独特能量,推动越来越多椒江企业迈向新的跨越。

  2010年,“非公党建十八法”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的批示肯定,并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在探索创新中打造了与时俱进的非公党建“椒江样本”。

  全面从严治党的同时画好同心圆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

  近年来,在区委和市纪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章为遵循,以纪律为戒尺,以改革为动力,以忠诚为品质,聚焦中心任务,突出主责主业,强化责任担当,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不断取得新成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常震慑,打虎拍蝇多管齐下,用最坚决的态度反腐惩恶,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

  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我区不断完善纪委监察机构,推进党的作风建设;高压反腐强震慑,执纪审查出成效;驰而不息刹四风。久久为功树新风;履责挺纪治“蝇贪”,激浊扬清聚民心;编强立体监督网,巡察利剑显锋芒。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彰显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始终成为全区人民的主心骨。

  几十年来,椒江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一手抓画好同心圆。

  在统战工作上,椒江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1955年2月,一江山岛解放后,国民党将1.5万余名大陈岛上居民带到台湾。如今,大陈台胞及旅美大陈人已发展到近20万,占全省去台同胞、台属总数的1/10,占全国的1/50。台湾目前有26个大陈新村,村民还延续不少大陈岛的风俗习惯。椒江以延续乡情为抓手推进对台工作,在台湾成立新北浙江大陈同乡会、高雄浙江大陈同乡会、椒江工商经贸交流协会、大陈岛乡情文化促进会和中华大陈同乡总会,开展海峡两岸新时代青年才俊故土行等系列活动。椒江每年举办“两岸大陈乡情文化节”,也多次邀请大陈籍台胞返乡祭祖交流,为两岸交流作出贡献。

  据悉,椒江区6个民主党派区委会先后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浙江省民主党派重点区域。近年来,我区创新载体,着力帮助民主党派加强“五种能力”建设,先后开展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社会服务基地建设、政党协商规范化建设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等“四大建设”。

  我区是浙江省统战工作的重点区域,统战资源丰富,统战成员基本覆盖12类对象,且呈现“民主党派人士多,椒江籍台胞多,非公经济人士多,无党派人士多”的“四多”特点。近年来,区委统战部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强基础、重规范、善服务、创特色、树品牌”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基层统一战线法宝作用,不断提升新时代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创出了椒江特色。  

来参加两岸乡情文化节的台湾同胞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

  图片由各相关单位提供

  记者手记:

  70载春华秋实,70载岁月如歌!我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经历着成长的艰辛,也收获着耕耘的喜悦。

  70载沧海桑田,70载栉风沐雨!伴随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底色鲜红的椒江大地日新月异、生机勃勃。

编辑:王雅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