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嵊州新闻网11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闾高桥)近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作为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本届进博会首次增设了4000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我省共有29家企业和单位参加展示,嵊州竹编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亮相展会,受到了国内外众多与会嘉宾的追捧,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火”参展品。
资料图
对嵊州竹编入驻进博会,嵊州竹编手艺人斯浙鹏感到十分荣幸。“为参加这次展会,我和工人们前前后后忙了近两个月。”他告诉记者,为让更多人看到嵊州竹编作品,他和同事精挑细选,准备了福字篮、牡丹亭等16件竹编艺术品参展。
实际上,本次进博会并不是斯浙鹏竹编作品的“首秀”。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斯浙鹏的竹编工艺品便受邀参展,其中竹编精品《龙腾世博》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受到了极大的好评。“龙是动物竹编工艺品中最难做的,那件作品,我和工友们耗时300多个工时,选用竹篾万余根,这些竹篾连起来总长达30多公里。”斯浙鹏说,除了《龙腾世博》,他还为世博会定做了《国宝家园》《丹顶仙鹤》等作品,都是他数年来工艺竹编的上乘之作。
斯浙鹏19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算起来已与竹编结缘40多年了。这几十年里,他将这一门最初只当作谋生工具的手艺,做成了一门艺术,并希望能尽一己之力继续传承下去。
斯浙鹏童年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别人的一步,他需要两步才能跟上。然而,他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19岁那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别人介绍下进了当时的春联手工艺社,做了一名竹编学徒工。“当时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学一门手艺,也算是有了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饭碗,另外坐在那里做竹编,也可以避免因腿脚不便带来的困扰。”斯浙鹏说,正是这次结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竹编是极具我市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一件件看似简单的作品,完成起来却并不简单,首先原材料竹子的处理,就繁琐得让人难以置信。在手工艺社,斯浙鹏是从最简单的“剖篾”和“削篾”学起的,这一学就是3年。“每天一早起来就开始刮篾片,往往要刮10来个小时。长期下来,手被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还经常被篾条和刮刀割破皮肤,手掌上布满了血泡。”他伸出双手,手掌上满是岁月留下的老茧。
苦,自不必多说,但在斯浙鹏看来,也没有什么,就像走路,别人轻轻松松走一步,他需要费力地多走两步才能跟上,习惯就好。真正让斯浙鹏感觉苦恼的是没有老师,也没有人教他竹编手艺,于是他只能自己学,偷偷看那些竹编师傅的手法,更多的是自己钻研,有时练得忘记了吃饭。好学加上创新,斯浙鹏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子,成了竹编行业里数一数二的技艺能手。
1984年手工艺社解散,斯浙鹏开始自谋出路。1984年,他办起了攀登工艺竹编厂。厂里的员工大多是原先与他一起的同事,工人们扎实的竹编基本功,也让每一件产品的质量经受住了考验。经过几年的努力,攀登工艺竹编厂开始显现出独有的优势,走上了正规,而他自己创作编织的一些竹编工艺品,更是受到众多竹编爱好者和工艺品收藏者的喜爱,当年曾有一批英国游客组团慕名前来购买。
为让竹编产品与时俱进,斯浙鹏不断钻研、创新。他将动物和建筑类竹编等比较复杂的产品作为锻炼自己技艺的一个方向,不断磨练,终自成特色。他编织的作品,技法精湛,形式丰富,特色鲜明,特别是动物类竹编作品,栩栩如生,如同真实的肌肉纹理,有一种特殊的观感。他还将各种动物造型与日常的篮、盘、罐等日用品结合起来,编织出各种动物造型的竹编工艺品。飞禽走兽、牛马鸡鸭,纷纷披上了竹编的外衣,惟妙惟肖,深受国内外客户喜爱。
斯浙鹏说,他每年都会编织一件大型主题竹编精品,今年已创作完成了一件建筑题材的作品——《牡丹亭》,年内还将构思创作一件以“马”为题材的大型作品。
近年来,斯浙鹏的作品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大型展会,并多次获得奖项,其中2016年创作的《六和塔》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他说,竹编手工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需要一种信念和执着,以及不懈的坚守。作为一代竹编手艺人,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让嵊州竹编在岁月长河中持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