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是生活日常,一切的需求都离不开“吃”字。寻味兰溪的街头巷角,隐藏着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
在兰溪古城步行街,开着一家小吃摊。店里所有的吃食,都离不开传统两个字,福寿羹、鸡子馃、薄皮馃……摊面看着不大,却是董雪冰夫妇二人的心血。
每天一大早,夫妻俩就忙着准备食材,等待来吃早餐的客人。“来的人基本上都会点福寿羹,一碗福寿羹加上一个馃,吃不饱的再给他们添做双蛋。”说起福寿羹,董雪冰满脸自豪。
52岁的董雪冰是兰溪为数不多的会做福寿羹的人。他告诉记者,兰溪的福寿羮失传过一段时间,现在在金华吃的人比较多,但是他忘不了小时候在老棒冰厂吃到的福寿羹的味道,于是专门去金华学艺,将这门手艺带回了兰溪。
古时候,兰溪地理区位特殊,是浙中地区交通要冲,素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四方商人云集兰溪,徽商、闽商、赣商尤多,使兰溪成为浙江中西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最繁华的商埠。
福寿羹又名“福建羮”,最早是福建传过来的,福建人管它叫“锅边糊”“鼎边糊”。福建商人经停兰溪,把这道美食带入兰溪,但因为福建靠海,配料以海鲜为主,腥味较重,兰溪人吃不惯,就将配料改成了香菇、榨菜和大白菜等蔬菜,改良后的福寿羹深受兰溪人喜爱,于是就慢慢流传了下来,成了兰溪千年商埠文化的特色美食。
福寿羹对于“老兰溪”来说,藏着一代人的舌尖记忆。“他做的福寿羹还蛮像样子的,和我以前吃的相比算正宗的。”90岁的朱奶奶说。董雪冰介绍,一碗看似简单的福寿羹,其实可以吃出三个阶段、三种口味。第一阶段是清汤,面片有嚼劲,汤汁清爽,适合年轻人吃;第二阶段是羹状,15分钟之后,面片开始软糯爽滑,汤汁变厚像勾芡,晶莹剔透,符合一般人的口味;第三阶段是糊状,半小时之后,面片发软,非常适合老人小孩吃。
“现在有这个味道记忆的,应该是老人和40岁以上的人。很多‘老兰溪’会特意找过来吃,寻找过去的感觉。”为了能让更多的兰溪人吃到这独特的美味,董雪冰说会一直做下去。 (浙江在线记者 傅欣仪 陈 婵 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