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网闻联播  >  纵横浙江  >  经济

解码武义“超”人:畅通产供销构建区域小循环

2021年06月07日 14:27:54   来源:  

  浙江在线-武义新闻网讯(浙江在线记者 陶峰松 陶莎莎)从光着脚的山民到穿皮鞋的老板,“开超市能发财”的消息很快在武义南部贫困山区引发连锁效应,山民们携亲带友,纷纷到外地开办“武义超市”当起了老板。

  相比于张建平、潘法文这些筚路蓝缕“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一代”,武义“超”人张晓峰无疑是起步较晚的一个。张晓峰是武义县三港乡“老鼠窝”人,家庭十分贫困,父母都是残疾人。高中毕业后,他先是顶替父亲在东风萤石公司上班,后来又去当了兵。复员回来后,原先的单位已经在国有企业改制浪潮中消亡。为了养家糊口,张晓峰打过工、开过饭店,日子一直过得不温不火。

  2010年,张晓峰在老乡潘法文的帮助下在昆山一家台资企业里开起了第一家超市,生意十分红火。“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没有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潘总这些前辈们,什么都帮我们安排好了,我们继续赚钱就可以了。有什么事情,都帮我解决,帮我想办法。”张晓峰说。尝到甜头的张晓峰一心想扩大超市的规模,但苦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很难在竞争激烈的昆山超市市场站住脚。2014年,潘法文又让张晓峰加盟了他创办的万客隆连锁超市。

  靠着踏实肯干和万客隆良好的口碑、一流的供应链渠道,张晓峰的超市之路越走越顺,开办的超市从1家拓展到了6家,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这几年,张晓峰在昆山买了房和车,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而张晓峰并非个例,像他这样实现了“从农民到老板的华丽转变”的人,还有成千上万。“先富帮后富,共闯致富路”,这是武义“超市经济”一直坚持的发展路径。张建平、潘法文等第一代超市人,热心地为每一位找到他们的乡亲“指点迷津”。帮助一窍不通的老乡们选店面地址、把关合同内容、确定商品种类、为降低成本合力动手制作柜台……人不分生熟,店不分大小,他们的连锁品牌超市,不仅不收分文加盟费,还无私传授成功经验。

  张建平的“易家福”连锁品牌超市,名字承载着“易家福、福万家,让亿万家庭得到幸福”的美好愿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盟其中。一时之间,“开超市,找张建平”成为流传在武义老乡间的一句口头禅。潘法文更是将公司经营管理交给女儿女婿后,一年大部分都在全国各地跑帮助老乡选店面,“仅带出来的超市老板,就已达七八百人”。

  在张建平、潘法文等人的影响下,“武义超市”还形成了独特的“帮店”文化。只要有人喊一声“帮店”,就会跑出一堆热心的老乡无私帮忙,快速解决开店初期的选址、人手、货源等问题,“最快一天能生出一两家超市来”。如今,在武义已涌现了曳源、山下鲍等一批从业人员占80%以上的“超市村”,村里几乎家家开超市,人人当老板。

  2013年,武义超市经济发展促进会成立,促进会以大管家的身份将全国的超市点连接起来,织成了一张庞大的武义超市经济网。这更是一张“致富网”。“在外面开超市的都是我们下面的会员,我们理事就有78位理事,分布在全国各地,每个城市。”武义超市促进会会长张建平说。

  饮水思源,不忘桑柘。“只要是老乡的东西,不管是赚不赚钱,都要支持。”无论在潘法文的“万客隆”、张建平的“易家福”,还是在王先兵的“日选”连锁超市,都能看到金华的火腿酥饼、武义的有机茶粉干香菇等农特产品的身影。“超市经济”不仅为武义山区农民开创了快速致富的新路子,先富起来的“超市商帮”还在不遗余力地反哺家乡。农民出身的武义“超”人,深切了解农民种出来土特产没地方卖的痛苦。他们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把武义的农副产品带出来,努力为老乡排忧解难。

  除了“农超、企超、旅超”对接服务,“武义超市商帮”还积极致力于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等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近千家武义超市通过“超市爱心驿站”“农超结对帮扶”等方式,为家乡捐赠帮扶资金约1000万元;20多位超市乡贤回乡任职,带动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就业;近80款来自武义的农特产品、旅游休闲用品、小五金产品对接进入超市的销售渠道,年销售总额达1亿多元。

  从“一人”到“众人”,实现共同富裕。武义“超市经济”完成了从个富到共富的嬗变。

编辑:邹宏杰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